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军的豪言壮志,工商银行(下称“工行”)的海外并购战略独辟蹊径——选择新兴市场。而目前来看,工行这一独到策略正在逐渐收到回报。
昨日,工行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尼西亚)(下称“工银印尼”)总资产1.39亿美元,而2009年一季度,其总资产比年初增长62.4%,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63%,实现税前利润62.24万美元。
工商银行一位人士表示,工行的海外发展是战略性的,不做财务投资,倾向于控股并且自己经营管理被并购的金融机构,相应的区域重点则在新兴市场国家。
资料显示,2005年4月开始,工行就已经与印尼Halim银行开始接触,探讨并购合作的可能性;2006年12月30日,双方签署股权买卖协议,工行用约2200万美元成功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随后Halim银行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 Bank ICBC INDONESIA)并于2007年11月12日挂牌开业。
根据工行2008年年报,目前工行持有工银印尼97.83%的股份,工银印尼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及贸易融资业务,结算、代理业务,债券及资金拆解和外汇业务等。
不过,工行的海外扩张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要数2007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一役。
2007年10月25日,南非标准银行(下称“标准银行”)这家非洲市值最大的银行与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工行达成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协议。2008年,工行完成了对标准银行20%股权的收购和交割工作,持有其3.05亿股普通股,成为该银行集团最大的单一股东,并向其派出两名非执行董事。两行已签署相关业务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在资源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全球金融市场、投资基金等领域的战略合作。
而目前,工行收购标准银行俨然成为中资机构“出海”的榜样。工行入股后,标准银行迅速发力,仅2008年下半年,双方的合作就为标准银行带来了800万美元的额外税后净利润,工行取得可观的分红。此外,作为标准银行最大股东,工行在非洲的业务拓展也更加顺风顺水。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工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现在中国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全球采购、全球销售逐步走向了全球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中国的跨国企业,工行的很多客户就是这样的企业,跟随它们‘走出去’实际上就是将境内的整体优势向境外延伸,发挥经营合力,为大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