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
30
字
首页
个人业务
个人金融
网络金融
信用卡
贵金属
私人银行
金融市场
理财
基金
外汇
债券
保险
证券
企业业务
网络金融
公司业务
小微金融
机构金融
资产托管
养老金
投资银行
金融市场
关于工行
工行风貌
人才招聘
企业文化
客户服务
视频专区
理财
个人理财首页
理财产品
理财资讯
信息披露
理财销售人员
您所在的位置:
理财
>
专家视点
>
李愿
专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党委委员熊伟:继续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增加普惠金融供给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37万亿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行,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115.12万户,重点领域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类各级金融管理部门的部署引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落实。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对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此普惠金融十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地监管局相关领导、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和普惠金融领域资深学者进行专访,第三期嘉宾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熊伟。
熊伟告诉记者,十年来,江西局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鼓励创新”的原则,补足金融服务“短板”,持之以恒推进小微、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6月末,江西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12.08亿元、户数134.45万户,较2018年末分别增长2.44倍、74.69万户。
“发展普惠金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条转型之路。”熊伟表示,江西是农业大省,小微企业占比高,发展普惠金融对江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西局将继续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增加普惠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21世纪》:“发展普惠金融”提出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请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熊伟:十年来,金融监管总局优化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监管评价和考核评估机制,强化监管政策引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获得感。江西局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鼓励创新”的原则,补足金融服务“短板”,持之以恒推进小微、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统筹推进,构建普惠格局。
高位推动。江西局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先后围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制定出台指导性文件。李赛辉局长亲自部署,高位推进,挂图作战,联合相关行政部门连续5年出台《江西银行保险业普惠金融行动方案》,结合江西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普惠金融信贷计划,分解到各机构、各设区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工作体系,跟踪落实,推动实施。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监管评价和考核监测机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质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金融力量。
优化环境。强化政策传导,及时梳理有关政策,组织人员编写普惠金融知识读本,十八大以来“三农”、扶贫政策文件汇编,金融扶贫产品案例汇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及产品案例汇编等近万册,每年举办普惠金融政策培训,编发《普惠金融工作动态》,多渠道传导普惠金融政策。在全省开展“普惠金融·建功立业”活动,通过组织银行保险业开展一系列创先争优、舆论宣传活动,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发展普惠金融的良好环境。
加强联动。2019年制定《江西银保监局普惠金融联系点办法》,连续4年印发《局领导普惠金融联系点名单》,建立了省、分局领导班子挂点联系县(市、区)党委、政府联系点制度,形成各级领导抓普惠金融的工作机制。明确机关各处室和各分局的职责边界,形成监管合力,推动完成考核目标。
二是推进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深化专营机制改革。深化银行保险机构部门改革,推动各大型银行省行及二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在分支机构组建普惠金融营销团队或专营机构,统筹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推动全省86家农商行设立“三农”委员会和“三农”事业部,打造了一支专门服务小微、“三农”的金融队伍,实行分片包干、前台专业营销、后台集中审批,有效提升了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引导机构服务下沉。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为98.63%。持续发力推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问题,2011年实现全省1402个乡镇银行机构全覆盖,至2015年底又实现16826个行政村银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引导保险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通过三农保险服务站、银行网点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实现了乡镇保险服务全覆盖。
完善“敢贷愿贷”机制。一是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信心。指导辖内银行机构不断修订完善普惠金融业务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持续改进尽职免责认定标准,细化免责情形,下放认定权限,缩短认定时间,尽职免责制度机制趋于完善,流程环节更加简便,减轻员工放贷顾虑。鼓励机构开展银政保担业务合作,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见贷即担”“见担即贷”批量担保业务合作,优化担保流程。深化“银行+保险”合作,优化保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合作业务流程,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动力。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在分支机构综合绩效考核权重,强化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各相关银行业机构基本落实了“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普惠金融类指标权重占比在10%以上”的监管政策要求。同时指导银行机构原则上不得对小微业务条线设置存款、利润、中间业务考核指标,对完成小微企业业务考核目标较好的分支机构,要明确通过绩效加分、利润补偿、增加FTP优惠幅度等方式予以奖励。
截至2023年6月末,江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1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5.09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12.08亿元、户数134.45万户,较2018年末分别增长2.44倍、74.69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95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3.81倍。
积极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
《21世纪》:近年来,江西局稳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请问目前情况如何,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从哪些方面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质效?
熊伟:为缓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群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弥补县域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各县(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依托,按照“政府主导、监管推动、金融参与、多方聚力”的原则,江西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下称“普惠中心”),着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量。
自2020年以来,全省11个地市共建成41个普惠中心,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行性、覆盖面和满意度,形成了集政策宣传、信用服务、信贷撮合、信贷增信、培训咨询五大功能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其中,赣州市南康区普惠中心成为样板工程,得到了江西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其他普惠中心也形成了各自特色。截至2023年7月末,全省普惠中心累计发放贷款176.07亿元,户数17022户,其中办理续贷金额77.71亿元,户数5018户。
打造政策宣传中心。普惠中心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广泛宣传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知识,帮助当地企业和居民百姓用好金融工具、防范金融风险。开辟线下宣传专区,场所内设置政策宣传区,摆放普惠金融政策汇编、宣传折页,滚动播放政策宣传视频,工作人员现场宣传普惠金融知识,布设电子宣传终端,集中宣传当地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政策和产品。同时开设线上宣传专栏,有条件的普惠中心在线上开设公众号,设置直播专区,组织金融机构定期开展直播活动,宣传普惠金融政策与产品,利用地方政务服务网站开设“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专栏”等,宣传普惠金融政策。
打造信用信息中心。普惠中心构建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机制,努力破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问题。部分普惠中心打通线上渠道,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线上收集不动产、动产、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务信息,经市场主体授权后推送银行。引导市场主体依托政务大厅,根据申贷需要,补充归集其他所需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授权普惠中心转送银行,助力精准画像。
打造信贷撮合中心。多数普惠中心开发了金融服务平台,聚合金融服务资源,快速响应融资需求,提高银企对接效率。以上门、电子问卷等方式,收集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信息,提供普惠贷款产品筛选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快速查询、检索、匹配适合自身的普惠贷款产品。银行收到普惠中心派发的融资申请后,按照“立即响应、限时对接”原则,主动与客户联系,限时决定是否受理,如不受理则重新派单,提高服务效率。通过金融服务平台,逐笔跟踪机构服务质效,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打造融资增信中心。普惠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提供政府增信、担保增信、保险保证等融资增信服务。受理“政策融资担保”“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等业务,增强了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如赣州市南康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通过普惠中心建档立卡并申办普惠贷款的首贷户和新市民,以每户最高3000元为限额,给予贷款年化利率1%的利息补贴。借款人正常履约还款后发放贴息,以激励借款人履约守信,优化信用环境。
打造培训咨询中心。在市民服务大厅企业注册登记等窗口,向新设企业提供金融宣传资料,告知信贷申报流程,实现从“企业找金融”向“金融找企业”转变。联合金融机构经常性开展金融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计划,举办金融培训活动。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组织金融机构与融资有困难的企业现场交流,为其“把脉问诊”,指导优化财务管理,提供融资解决方案,让市场主体既“融资”又“融智”。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1世纪》:围绕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近年来江西局做了哪些工作,对于江西省乃至全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熊伟:2020年9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江西省赣州、吉安两地获批成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江西局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支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聚焦重点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促进试验区内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明显提升。
强化引领,布好改革试验“一盘棋”。2021年初印发《江西银保监局关于支持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构建普惠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鼓励创新驱动普惠金融发展、强化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18条措施,督促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试验区改革发展。明确到2023年,在试验区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体系,实现赣州、吉安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位于江西省前列,试验区内整体普惠金融发展目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6月末,赣州、吉安试验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6.56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51.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3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4970.2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4.30%,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605.06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1.67%。
压实责任,织密金融机构“服务网”。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赣州、吉安增设分支机构。试验区获批以来,共新设银行网点33家、保险分支机构39家。多家银行在试验区成立专业性网点,延伸下沉金融服务网点和服务,在试验区内银行机构通过网点、机具服务、流动服务等方式,实现了所有乡镇、建制村金融覆盖率100%。深化普惠金融事业部改革,推动各银行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组建普惠金融营销团队或专营机构。支持做强做优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支持赣州银行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补充资本,提升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
守正创新,激活金融服务“一池水”。积极推进金融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试验区普惠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江西银行在试验区的“动产数字贷”为全国首创,交通银行的“新农直通贷”和光大银行的“快递贷”为全省首单。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南康区推出“南康家具贷”“南康家具升级贷”,石城县推出“鞋服产业贷”,新干县推出“箱包贷”,井冈山市推出“旅游收益权质押贷款”,人保财险在安福县创新推出“井冈蜜柚(金兰柚)价格指数保险”。“橙心橙意脐橙贷”“井冈蜜柚贷”等为试验区专属信贷产品。乡村振兴贷、林农快贷、油茶贷、财政惠农信贷通、科贷通“乡村振兴保”等在试验区得到大力推广。章贡区、信丰县等地创新推出集体经济信贷通,盘活村集体资产。
发展普惠金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条转型之路。江西是农业大省,小微企业占比高,发展普惠金融对江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西局将继续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增加普惠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李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
)
【关闭窗口】